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园地 > 内容

通知公告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富源县以人大代表活动之家为载体认真开展“四群”教育活动

更新时间:2012-05-21 来源:富源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 王学能 陈晓锁
------分隔线----------------------------
  

——群众身边有代表 代表心中有群众


  去年以来,富源县人大常委会以建设人大代表活动之家为载体,把发挥人大代表活动之家的作用与“四群”教育相结合,将“四群”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基层、立足点在为民、用力点在富民,时时让群众身边有代表,让代表心中有群众,人大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促进富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建设“人大代表活动之家”,确保代表活动有阵地
  人大代表活动之家是代表小组闭会期间为联络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在各村(居)委会建立的人大代表议事、活动的场所,是促进代表联系群众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有了人大代表活动之家,不但使代表联系群众有固定的场所、有学习资料等硬件条件,而且有完备的制度、有全年活动计划、有开展各项活动的记录等规范要求,使基层人大代表开展活动、联系群众更加制度化、规范化。2011年,富源县人大常委会在省、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下,筹集资金126.9万元,各乡镇投入37.2万元,村级投入30.26万元,连同市人大常委会13万元,共投入建设资金207.36万元,按照“五有四好三上墙”标准(五有:一是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并配备相应的设施,二是有科学规范的活动制度,三是有“人大代表活动之家”标志牌子,四是有代表活动的经费保障,五是有代表活动的记录和效果。“四好”:一是代表制度建设好,二是代表活动开展好,三是代表作用发挥好,四是促进发展效果好。“三上墙”:一是代表权力和义务上墙,二是代表活动制度上墙,三是代表名单信息上墙)。在全县159个村(居)委会代表小组建设了“人大代表活动之家”,最小的有10余平方米,最大的有40余平方米,多数在20—39平米之间,其中25平米以上的有110个,有26个配置了电脑和打印机,有10个配置了电视机。“人大代表活动之家”的建设,保证了全县省、市、县、乡四级1149名人大代表活动有阵地,分散和集中培训有场所。
  二、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确保群众诉求有载体
  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是了解民情信息,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愿望和要求,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大常委会为了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开展代表接待选民行动就是按照代表的履职要求,确定每月10日为代表接待选民日,由本代表小组内的各级人大代表轮流参加接待,并规定每月的代表接待选民日前5天,在相应村(居)委会发布代表接待选民日公告,告知具体接待时间、地点和代表名单,代表在接待选民时应佩戴代表证,认真听取和记录选民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并将选民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归纳整理后,交有关单位研判处理,县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促进问题解决。
  在“人大代表活动之家”定期的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得到县委的肯定与支持,是人大代表的县级领导分别到自己所在的选区接待了选民,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开展代表接待选民的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于2011年开展了人大代表民情恳谈活动,将代表坐地接待选民与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群众中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1年有1060名县、乡(镇)人大代表到所在选区接待了53000名余名选民,开展了3180余次人大代表民情恳谈行动,帮助解决选民和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1272件(次)。
  三、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确保群众利益有维护
  (一)着眼于基层,十问十看,访民户、暖民心
  富源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全体代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代表直接联系5户,一般代表直接联系3户,采取十问十看方法直接联系群众。十问十看即:一问基础,看农民住房、用水、用电以及购置农机、家电等生产、生活硬件情况怎么样;二问生计,看农户家庭通过种植、养殖、运输、外出打工等赚取的实际收入有多少;三问补贴,看粮食直补及良种、农资等补贴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四问负担,看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看病就医的压力大不大;五问保障,看新农合等社会保障是否到位;六问健康,看全家有无重大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因病返贫现象;七问平安,看农村综合治理,农村平安创新情况如何;八问文化,看农民教育、农村文化生活怎样;九问困难,看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十问期盼,看农民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2012年1月6日,新年伊始,人大代表王涛分别到直接联系的5户农户家中用聊天语气,采取十问十看的方式走访座谈,用平等的态度真诚沟通,向直接联系户发送民情联系卡,在“直接联系户台帐”上真实记录联系户的家庭情况、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支出项目、存在的困难和诉求。在真诚、和谐的气氛中,联系户们心里暖洋洋的,打开心扉畅谈一年的收成、一年来的欢喜,盘算着来年种什么是赚钱,养什么利多、干什么来钱快等……。并在“特困群众台帐”上记录了5户特困户的困难原因,并走访慰问了困难群众,为困难群众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人大代表张爱国常走访群众,征求他们对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村组建设的建议,并将群众意见一条条、一款款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向有关部门反映。通过他的“民生日志”,更增强了为民办实事的意识,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解决当地行路难、饮水难、建设新农村等实际问题100余件。
  (二)立足于为民,民情恳谈,听民声、解民困
  开展人大代表民情恳谈,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困难听民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是富源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民情恳谈行动,维护群众利益的又一重要措施。在民情恳谈行动中,代表们耐心细致地倾听每个群众的诉说,认真记录,认真解释。对群众所提问题,能答复的当面答复,一时不能答复的,认真梳理好带回研判解决。如:县人大代表顾琨到四屯村委会开展民情恳谈中,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帮助协调解决了通村油路、农村电网改造、学校建设、站马小组活动中心、敖家小组小塘坝、蔬菜基地、山这边小组小区建设和劳务输出、运输协会运作等九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密切了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人大代表王涛于2011年3月31日深入到后所镇洗洋塘行政村深入群众进行民情恳谈时,发家村村民张发唐反映:发家村距洗洋塘行政村5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有110户人家480人,交通闭塞,与距离5公里的沾益县播乐乡乐利行政村木扎村相邻,木扎村通往播乐的路早已通,发家村至木扎村5公里路程有3公里被石山阻隔。修路的难点在于部分路段中的裸露岩石仅靠群众投工投劳无法解决,请帮助解决。村庄修通公路,好处当然是肯定的。张发唐话语刚落,人群中有人说,要修通这条路,最少要50万;有的说要30万。这时,张发唐说:“原来修不通这条路,就是因为一说到资金,人们都要说50万、60万,把上级领导给蒙了。其实,只要有5万元钱就能解决问题。”王涛认真倾听着,村民们说了5万元就能修通的方法后,当场说:“如果5万元就能修通这条路,那这5万元就由我到上面协调解决,并安排随行工作人员实地查看,帮助指导。”听了王涛真切的话语,在场的群众纷纷表示,有领导的支持,自己的路自己修,一定积极投工投劳修路,不辜负领导的期望。2011年4月8日至18日,发家村的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齐心协力,终于在短短10天的时间,把这条长5公里的路修通了。发家村的村民说:“我们村有史以来全村人的共同心愿和梦想今天实现了,归根到底是人大代表民情恳谈行动给我们提供了讲话说事的平台,要不是人大代表到我们这里来恳谈,现在修通这条路是不可能的。”
  (三)用力于富民,深入调查,知民情、办实事
  富源县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代表活动之家”为平台,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根本在于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致富。在全省上下广泛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富源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于2012年2月9日召开“千村致富行动”动员会,要求和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和人大代表在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中,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走出院子、放下架子、干出样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听取基层的声音,认真吸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为民富民”的理念放入心中,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形式主义,分期分批住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人大领导率先带领住村队伍深入联系点洗洋塘村民小组,采取“访、谈、查、看、议、定”的方式,走访群众,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以家庭为单位,结合当地土地、气候、林业、水源等客观条件,实地察看了该村林果业种植和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探索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路子。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调查组与相关人员共同商讨,大家认真分析了洗洋塘村水源条件较好,与昆钢、云铝、矿山机械厂距离近,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后,一致认为发展蔬菜种植较为适宜,确定投入10万元资金,种植30亩蔬菜样板,以此带动该村发展蔬菜产业、增加群众投入。
  随着“四群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发挥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已经彰显。人大代表桂卫国,主动要求包村包户发展产业,协调小额贷款80万元,请东恒集团专家进村入户为农户教授养殖技术,他所包抓的汉族村松子坡已成为在全镇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河乌猪养殖示范村,大河乌猪养殖规模达500头,每年帮助群众增收超过50000余元。人大代表陈金桃积极带头发展地方经济,在全县率先建设蔬莱基地,建起规范的蔬菜大棚18个,面积达216.8亩,年产值达400余万元。依托国家级品牌“大河乌猪”良种优势,把优质仔猪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引进了两家繁育优质仔猪和饲养肥猪的大企业,共投资3460万元,每年可饲养能繁母猪1860头,培育商品仔猪24160头,出栏肥猪24160头,提供农民就业岗位200余个,转化粮食作物20万余吨。人大代表杨兴良,带领糯木村代表小组针对农民致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形成了“丰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发展思路,通过兴建企业、帮扶企业、引导企业,有力促进了糯木村内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进而带动了群众致富,使糯木村这个只有840户3400人,耕地面积不足2000亩的高寒山区,新增就业2400人,实现全村每家都有一个青壮劳动力在企业务工,村民基本都过上了上班拿工资的日子,完成了不出家门口,就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分隔线----------------------------